【墨子沙龙】高福院士:应对疫情危机,要向科学要答案

发布时间:2022-09-27     来源于:上海研究院

图片

昨日,与大家阔别半年有余的墨子沙龙线下活动以全新面貌再次登场。作为2022年浦东新区“全国科普日”十大重点活动之一,墨子沙龙邀请了重量级嘉宾——高福院士,与线上线下的观众们共同分享人类和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彼此纠葛的漫长征程。

*潘建伟院士正在介绍主持报告,介绍演讲嘉宾


相爱相杀的人类与微生物


20世纪初的一个冬天,中俄边境的一家客栈里,两位旅居的客人突然口吐血沫,全身紫红,很快不治身亡。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像恶魔一般很快笼罩了这座小城,并一路南下,蔓延到了整个东三省。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鼠疫。危难之际,一位叫伍连德的年轻人临危受命,担起了东三省防疫的重任。面对特殊的时局和古老的风俗,他坚持遵从现代传染病的防治规律,通过隔离、消毒、阻断交通等方式,遏止了鼠疫在东三省的传播,令东北迎来新生。经此一役,伍连德开始着手中国防疫体系的建设,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提名。


这段鼠疫防控的故事记录了中国在传染病防治上的重大贡献,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


虽然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还十分短暂,但是人类与微生物斗争与合作的历史则伴随着人类演化发展的漫长百万年。我们体内的微生物数目甚至比我们的细胞还要多,人类的生理活动离不开微生物。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我们有了醋、美酒和各种需要发酵的美食。


同时,另一些致病的微生物却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们战胜过天花、脊髓灰质炎,但却没有完全攻克结核和艾滋带来的阴影;我们还未走出新冠疫情,陌生的猴痘又亟需人类关注。这些都是致病微生物带来的危机。


作为跟病原微生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高福院士对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疫情是危险,也是机遇。在我们认识微生物的历史上,致病微生物带来过可怕的灾难,但通过对它们的科学认识,也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图片


应对疫情危机,高福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科学要答案。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这种理念,与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不谋而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说,科技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应对疫情提供了科技和决策支撑,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是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


我们可以相信疫苗


我国抗疫的过程,高福院士可谓体会颇深。


高福院士是2019年底最早到达武汉疫情现场的专家,他的团队率先发现新冠病毒、测序病毒全基因组并成功分离了病毒,后来他的团队又成功开发了新冠疫苗,并研发了全球首个临床批准使用的新冠病毒综合抗体。


如今,新冠病毒经过变异,我们的疫苗还有效吗?要打几针才足够有保护力呢?疫苗的安全性如何呢?不同技术的疫苗该如何选择呢?现场观众提出的关于疫苗的问题十分具有代表性。


图片


高福院士认为,新冠疫苗的研发针对的是新冠疫情这样来势汹汹的重大危机,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下,疫苗研发的“绿色通道”被证明是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疫苗在防感染、防发病、防重症、降低死亡率四个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基础免疫作用,尽管病毒存在变异,但是在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率两方面仍然有着显著效果。而副作用方面,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疫苗接种与肺结节等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高福认为,我国的相关防疫政策会根据科研成果进行动态调整,接种疫苗的次数也应如此。总体来说,疫苗接种应遵循“少量多次”,他打比方道:“这就像两个认识的人,十年不见,再见面可能就认不出了,而如果半年见一次面,再见到就不会陌生。打疫苗就像是隔一段时间让免疫系统认一认病毒的样子,所以少量多次是比较好的策略。”


不同国家根据各自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疫苗研发路径。目前,得益于中国近几年在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的长期科研投入,当下中国已经有了7款疫苗,其中有5种灭活疫苗,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和1种蛋白疫苗。而对mRNA疫苗,我国的技术发展相对缓慢,mRNA疫苗将是生物医学的革命化变革,中国应当有所布局。


既要立足国民需要,又要站在世界前沿


报告的最后,关于“中国的科学家要做什么样的科研”,高福院士谈了自己的看法。


图片


他认为,中国科学家的科研,首先应当立足14亿人民的需求,要解决中国14亿人民的问题。此次对于新冠的科学研究就是中国社会发展需求所对标的科学问题,作为中国科学家,应当首先关注这类问题,关注和攻坚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与卡脑子的难题


而另一方面,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这一点在疫情的研究和防控中也尤其明显。高福院士指出,“不断变异和新生的新冠病毒,一次次告诉我们,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会共享世界。”科学问题往往是所有人类面临的问题,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需要全世界科学家通力合作。中国科学家应当睁眼看世界,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应当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