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六十年来,在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几代科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报国,在科教战线谱写了辉煌绚丽的篇章。为回顾辉煌办学历程,总结传播科大精神和优秀文化,为我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凝心聚力,今年以来,在校新闻中心的组织策划和全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新闻社、《安徽日报》等中央和省市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周年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辉煌办学成就,其中既有系列深度报答,也有诸多动态消息。新闻中心将这些报道中的一部分,汇集起来,以飨读者。——新闻中心
新华社合肥9月22日电 题:穿越时空的不懈攀登——中国科大科教报国60年记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杨玉华、徐海涛、周畅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铁基超导,从量子信息到暗物质卫星,1958年建校以来,她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攀登、敢于超越。
不跟风、不盲从,静心育人,潜心科研。创造了本科毕业生“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的全国高校最高比例;成为建校时间虽短,却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最多的高校。
60载不懈攀登,一甲子风雨砥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史、奋斗史和创业史。
为国立学:攀科学技术高峰
今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将两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与“李佩星”,以纪念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大教授郭永怀及夫人李佩。此前,已有另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国科大星”。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肩负起为国立学,为国家“站起来”“强起来”提供尖端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
学校设置的13个系41个专业全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的都是国内急需、薄弱、空白领域。中科院集全院之力支持办学,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顶尖大师登台授课。
“男的想当牛顿,女的想当居里夫人。”进校已58年的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灿说,科大是服务国家使命而建,创办之初的许多教师都是冲破阻力回国的爱国学者。这种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给科大注入了红色基因,也让一代代科大人传承为国立学、科教报国之志。
“80后”陆朝阳被海外媒体称为“操纵光子的巫师”。从进校那天起,前辈们“做默默无闻人、干惊天动地事”的精神就影响着他,无论是在校读书,还是出国求学,他始终心怀一种信念,就是让中国人站上量子科学之巅。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最紧迫的需求服务。建校60年来,科大为尖端科研输送大批栋梁之材,已有73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32人成为科技将军,国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1位科大校友。
2016年8月,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飞向太空,在50万米高空求解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开启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大门。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加速器,从铁基超导的世界级突破到建成全球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干线,从“墨子号”卫星到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科大涌现出一批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仅新世纪以来,就获得5次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2次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1次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居全国高校之首。
守拙崇教:科技英才之摇篮
蔚蓝色的校旗迎风猎猎,梅花、书本和火箭构成的校徽动感醒目,象征着科大勤奋刻苦、攀登科学高峰的追求。蓝色代表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大人的本色。
——尊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不随波逐流,又勇于革新。
科大在全国最早探索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兴趣,因材施教。在全国最早实行“100%自选专业”,学生有3次机会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强调宽口径培养,不分专业前两年都要打牢数理基础,使学生知识面广、科研后劲足。
近年来,科大还积极探索分层施教,打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兜住人才培养的底板,让拔尖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学有所困的学生也不掉队。
——学术优先,“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55岁的陈仙辉在科大学习工作了26年,前期默默无闻,直到2008年,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临界温度达到43开尔文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突破了学界公认的“麦克米兰极限”,因此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仙辉说,如果按照发表论文数量考核,他可能早被淘汰了,但科大就是有这样尊重科研规律的氛围。
在科大,追求科学民主、崇尚学术优先是共识。最好的条件优先给科研和教学;不论资排辈,给新人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术不设禁区,宽容“异想天开”。“正是这种对科学原则的执着和坚守,让科大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科大校友、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评价道。
——淡泊名利、宁静治学。
发型常有些凌乱、衣着随意休闲、总是步履匆匆,走在校园里的潘建伟有些不起眼;身高1米9、斜跨单肩包,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骑着单车宛如学生……这样的“大牛”学者在科大比比皆是。
“处处皆有大师,转身即可讨论。”科大教务处处长周丛照说,“在科大,不管是教授还是院士,给学生上课‘大于天’。学生则被鼓励提问、质疑,或申请到‘大牛’学者的实验室学习。”
走在科大校园,擦肩而过的不乏朴实低调的院士、专家,满耳所闻的常常是夹杂着公式、术语的讨论,一到夜晚,图书馆、实验室灯火通明。
20年前,17岁的陈宇翱获得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绝对冠军”,成为全国高校争抢的对象,最终他选择了中国科大。“这里连食堂门口的宣传栏都贴满学术海报,是一个沉下心来做科研的好地方。”陈宇翱在这里如鱼得水,在量子光学研究领域成就突出,成为继潘建伟之后,第二位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接力攀登:铸“红专并进”之魂
60年来,科大出现了三代爱国学者的接力“归国潮”——
第一代是建校之初,钱学森、郭永怀、赵忠尧、杨承宗等一批归国学者,把红色基因注入文化血脉,使学校的学术起点高、政治方向正,为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代是2000年前后,以侯建国、潘建伟、谢毅等为代表,这批改革开放后入学、出国的学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回国投身建设,成长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领军学者。
第三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陈宇翱、陆朝阳、熊宇杰等为代表的357名科大校友从海外学成归国,成为新的科研尖兵。
“科大一代代师生接力回国、矢志报国,这是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所赋予的精神底色。”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认为,科大60年红专并进的办学路,就是既讲专业又讲政治的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之路,不仅为学生传授本领,更让学生懂得用本领为谁服务。
“‘专’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能力,‘红’是对国家和时代的担当。”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认为,“红”在各个时期的含义不同,刚建校时是为“两弹一星”做贡献,现在则是为“科技强国”“中国梦”而奋斗。
迈向创新强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科大描绘了一幅新蓝图: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一代科大人正向着心中的星辰大海,开启新的远征。
2018-09-22 新华网
http://wwwg.xinhuanet.com/2018-09/22/c_1123469256.htm
更多报道:
【人民日报】围绕国家需求 迈向科技前沿——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
9月2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以《围绕国家需要 迈向科技前沿》为题,从“红色基因 科教报国”、“所系结合 英才摇篮”、“平台聚集 创新重镇”三个方面,报道了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取得的辉煌办学成就和优秀文化传统。报道说:“小而精”,正是科大的办学理念。60年来,中国科大的科技人才如雨后春笋,原创成果呈上升之势。这所地处中部省份安徽的“国字头”高校,在科教报国的道路上步履坚实、收获满满。
9月18日,《光明日报》头版以《科教报国六十载》为题的报道称:中国科大创办于1958年,是共和国办学历史最短、办学规模最小的一流大学,却屡屡创造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中国科大现象”。该文综合报道了中国科大“科教报国、不忘初心”“崇尚学术、创新为本”“规模适度、尊重个性”的办学特色和成果,正朝着创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9月18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深度报道了中国科大从筹办和搬迁,首创少年班和研究生院的创新办学,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以及为国服务、为民服务的精神印记四个方面,详细地描述了中国科大生于忧患的经历、以生为本的特色、崇尚学术的环境和创新报国的理念。报道称:追溯历史会发现,当年这所瞄准“两弹一星”而建的大学,生来就与“星”结缘。从攻克“两弹一星”,到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再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升空,一代代中国科大人始终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畏艰难,勇闯科学高峰,将科技创新突破与国家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开创了科教报国的“群星闪耀时”。
从9月11日起,《中国科学报》开设专栏,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年来独特的轨迹与理念。11日该报在头版位置,以《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上)》为题,围绕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和“科教报国”的使命,通过几个历史片段和一个个故事、事实,勾勒出中国科大红色基因、爱国奉献,精英教育、爱生如子,民主办学、敢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卓越办学成就。
9月12日,《中国科学报》头版以《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下)》为题,围绕中国科大的当前发展和光明前景,从科研人才会聚、后浪强劲,科教报国、成果显著,顶天立地、服务地方三个方面,描写了中国科大60年办学成就和美好的未来图景。
9月13日,《中国科学报》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探索培养拔尖人才模式的历史和成就。报道称,自创办伊始,少年班不断调整招生和培养模式,在办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对学生严格选拔,精心培养。40年来,少年班的毕业生人才济济、成就瞩目,受到全国关注。
9月17日,《中国科学报》对中国科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文章从“板房学院”启航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勇立潮头、从“所系结合”到“科教融合”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科大创办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的历史,总结了中国科大研究生院40年来的办学成就和创新成果。报道称:40年来,跟改革开放同岁的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乘改革开放之东风,不断创新跨越。
9月18日,《中国科学报》聚焦中国科大科技创新工作,以《科研创新频频亮剑》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大成立60年来,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精神,始终走在科技创新前沿,频频挺进“科学无人区”,在基础科研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在多学科实现交叉合作,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中坚力量。
【中国科学报】无行政化 无门派之分 无后顾之忧 中国科大打造“三无四有”科研环境
9月19日,《中国科学报》专题报道中国科大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与成就,从“年轻人的沃土”、“‘不打扰’的环境”、“‘大道无痕’的管理”三个方面,探索了中国科大创办以来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的深层原因。报道称,中国科大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研究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着力打造无行政化、无门派之分,无后顾之忧的科研环境,确保人才有顶级的科研平台,有很好的科研评价体系,有优质的学生,有青山绿水。
【安徽日报】穿越时空的创新密码——中科大建校60周年特别报道(上)
9月19日,《安徽日报》头版以《穿越时空的创新密码》为题,从“誓攀创新高峰”、“蓄足创新底气”、“厚植创新沃土”三个方面,报道了中国科大坚守历史担当和科学追求,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科技成果;搭建重大创新平台,成为国内拥有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最多的高校,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基础;倡导学科交叉、合作共赢,鼓励自由探索精神,尊重科学规律,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安徽日报】“顶天”“立地”的创新力量——中科大建校60周年特别报道(下)
9月20日,《安徽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顶天”“立地”的创新力量》为题,从“科技英才的摇篮”、“革故鼎新的标杆”、“校城并进的典范”三个方面,报道了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滋养培育了众多科技领军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教学改革创新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培育高新企业,服务省、市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科技网】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 中科大举行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
【China Daily】University celebrates 60th anniversary
【China Daily】Gifted students revel in a class of their own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大举行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 白春礼寄语科大
【中国科学报】首届“嘉庚论坛”召开 搭建跨领域对话平台 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报】大学校长齐聚中国科大:共话教育创新 擘画发展愿景
【新安晚报】中国科大校友论坛开启—— 张亚勤杨元庆回母校谈创新创业
【合肥日报】勇立潮头 扬帆前行——中国科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四十年
【合肥日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在肥隆重举行
【合肥日报】“姻缘”开启书写传奇 合肥与中国科大共生发展之路
【合肥晚报】上下联动 力保中国科大六十华诞 续写佳话 开启校地共建全新篇章
【合肥晚报】高层次人才新增数量居全国前列 中国科大:培育具有前沿科技视野的师资队伍
【合肥晚报】上下联动 力保中国科大六十华诞 续写佳话 开启校地共建全新篇章
【江淮晨报】一城一校 四十八载相伴相生 校地合作渐入佳境,辉煌科研成果成就“创新高地”
【合肥晚报】“一城一校”相辅相成 休戚与共半个世纪 中国科大多项科技成果助力实现国家超越
【合肥日报】科学春天中绽放的“迎春花”——中国科大少年班的超常人才培养之路
【合肥晚报】中外大学校长聚首中国科大探讨新形势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合肥晚报】中外大学校长聚首中国科大探讨新形势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新安晚报】96 岁杨振宁再回中国科大 出席“求是奖”颁奖典礼
【安徽新闻联播】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大举行
【合肥新闻联播】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大举行
【中国新闻网】李彦宏夫人马东敏向母校中国科大捐赠一亿元人民币
【人民网】中国科大最大校区今天奠基开工 一期预计2020年交付
【安徽日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奠基 李国英宣布开工 白春礼致辞
【合肥日报】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举行奠基仪式 白春礼李国英宋国权舒歌群包信和等出席
【新安晚报】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今奠基 一期项目预计2020年底交付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奠基 布局高技术与工程学科领域
【中安在线】中国科技大学高新园区奠基 李国英宣布开工白春礼致辞
【合肥晚报】中科大高新园区开工建设 成为中国科大校区中面积最大的校区
【市场星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奠基 超过中国科大现有五个校区面积总和
【安徽商报】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奠基 超过现有五个校区面积总和 拟布局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
地址:中国 上海 浦东 康桥 秀浦路99号 Copyrigh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上城网络
上海研究院
墨子沙龙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