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宇翱教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发布时间:2015-05-13     来源于:
3月29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3-2014”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绚烂上演。盛典颁出十一樽大奖,他们分别是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董建华,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特别贡献大奖”的陈云林/江丙坤,以及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村、美丽克木•买赛地、陈宇翱、程正迪、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李坚柔/张虹/周洋、袁和平、廖凡和关天朗。
   2013年,欧洲物理学会向我院陈宇翱教授颁出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菲涅尔奖”,其研究成果一次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技亮点、两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亮点”、两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五次入选由中国两院院士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发表颁奖贺词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我非常高兴今天为陈宇翱教授颁奖,陈宇翱也是科学院培养出来的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他是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从德国回来之后,全职工作,我们中国有很多人才走出去,我们给他们回来报效国家创造一些条件,我们知道量子通讯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比拼的科技前沿技术,而由于一批像陈宇翱这样的科学家,中国已经成为量子通讯领域的世界劲旅,美国自然杂志评论说,中国极有可能先于欧洲和美国发射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建立首个全球量子通讯网络,中国要科技强国需要更多的陈宇翱,一代又一代,在科学道路上不断的勇敢探索,取得更多的成果,我记得,三年之前,我给陈宇翱的导师潘教授颁了院士证书,他是最年轻的院士,70后,我希望以后陈宇翱可以青出于蓝。
   陈宇翱获奖感言:为了梦想 我付出更多的努力
   陈宇翱(量子物理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教授):谢谢白院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很激动,像我这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得到白院长亲自颁奖是我莫大的荣幸,非常感谢凤凰卫视颁给我这么一个大奖,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媒体大众也对于我们的科研和科技工作者关注越来越多,凤凰卫视在这方面一直是领跑者和佼佼者,凤凰卫视和凤凰网对我们中国科学界的成果从来报道的非常及时、非常严谨,非常感谢凤凰卫视对我们的关注,也希望凤凰卫视对我们继续关注,继续关注我们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大学的量子团队,我也想感谢我的恩师,白院长也提到是潘院士,感谢他十多年对我细心的培养,我会继续更加努力,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那么我另外也想感谢中国科技大学,给我们年轻人非常好的平台,感谢中国科技大学的量子团队,我们这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年轻人为了梦想努力,就是想在中国建设一个世界领先的量子物理中心,为了朝着这个目标,我们已经付出了,也将会继续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实现这个梦想,最后我想把这个奖献给我的太太和我刚出生的宝宝,我爱你们,谢谢。
   量子世界的“80后”领军人物
  2013年4月9日,是陈宇翱的32岁生日。就在当天,他收到了一份生日大礼——欧洲物理学会正式致函,授予他2013年度“菲涅尔奖”,以表彰他在光子、冷原子量子操纵和量子信息、量子模拟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菲涅尔奖由欧洲物理学会设立,以19世纪最伟大的光学家菲涅尔命名,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奖励两名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各一名。陈宇翱是获此奖项的第二位华人科学家,而前一位获奖者正是他的导师潘建伟院士。
  量子,是一个很多人听说过却并不理解的科学名词,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人们常说双胞胎之间有神奇的相互感应,而在微观世界,这种真实存在的现象更为神奇,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间具有“纠缠关系”,无论相距多远,只要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立即产生相应变化,这种量子纠缠正是量子通信技术的基础。量子纠缠特性赋予了量子通信许多突出优点:独特的加密方式使密钥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绝对安全性,一旦有人窃取密钥,整个通信信息会“自毁”并告知使用者;量子通信还可以消除线路时延,实现最快通信等等。
  由于其中蕴含的巨大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量子通信技术在近二十年来逐渐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一大热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加密系统,就与量子通信技术密切相关。当缺乏强有力的自主研发加密技术时,中国只能购买国外技术。然而,随着中国对量子研究的发展,中国就可以用上自己的量子加密手段。如果把量子世界的一个个未知奥秘比喻成“魔盒”,那么陈宇翱对基于光子和超冷原子操纵的可拓展量子信息处理研究正是那把“开启魔盒的钥匙”。
  对于这位“80后”青年科学家的成就,人们赞誉最多的是陈宇翱的天才和勤勉,但他自己却用严谨而谦虚的科学口吻总结:“我不算天才,天分和勤奋占30%,机遇占70%。菲涅尔奖是对个人研究生涯的一个奖励,但是这个奖毕竟是对之前工作的肯定,有了前面的参照系,后面的工作要更加努力才行。”
  物理巅峰上的中国追梦人
  量子间的纠缠关系是一道美丽的科学谜题,而陈宇翱与量子之间似乎也“纠缠”着某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1998年,17岁的陈宇翱在第2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一举夺得“实验”、“总分”两项第一,填补了中国学生从未在国际物理奥赛中取得过“实验第一名”的空白。这次比赛也为他叩开了通往量子世界的大门,同年,陈宇翱被保送进入中科大深造,后师从潘建伟教授,开始了他在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科研历程。学生时代,他就和同事合作搭建了世界上首个五光子纠缠实验平台,奠定了中国在多光子纠缠操纵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2004年,他跟随潘建伟教授到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在前往海德堡之前,潘教授就对陈宇翱表示,希望他学成后能回国从事科研工作。
  2011年年底,陈宇翱全职回到母校中科大工作。从那时起,陈宇翱便开始像候鸟一样穿梭在位于合肥的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位于上海的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之间,开展基于光子和超冷原子操纵的可拓展量子信息处理方向的工作。
  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出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并利用八光子簇态实现量子计算中容错率最高的拓扑量子纠错;在发展高亮度纠缠源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百公里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及双向纠缠分发,推动了星-地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发展,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奠定技术基础,并被《自然》杂志称赞为“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如今,作为项目工程总师,陈宇翱正在积极建设发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以期实现目前世界上空间尺度最大、规模最大的地面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正是有了陈宇翱这样在量子世界巅峰不断攀爬挺进的青年科学家,在实现量子通信的长跑竞赛中,中国已晋身为“第一方阵”选手。《自然》杂志曾评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中国将先于欧洲和北美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建立首个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想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就,要以超乎寻常的梦想做动力,也必然要付出更加超乎寻常的努力。物理学家的平均工作时间是12小时,陈宇翱的生活每天就像定好了时钟:早餐后,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午饭和晚饭是他和家人相聚的时间;晚上8点,他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回到家里,继续工作到深夜。这种旁人看来苦行僧式的状态,却让陈宇翱很享受。
  量子世界本质上的不确定、不可知性是他孜孜以求的动力,更让他深深痴迷:“量子物理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你能够对事物的本源进行全新的认知。这个领域是实验引领理论的,因此,经常会出现做实验之前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既能自由地对每个原子实现单独操控,又能操控几十万个原子,将它们任意排序,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